
報導日期 | 2018-10-07 |
新聞標題 | 鳳梨也要戴帽?大學研發智慧型太陽能帽儲電能 |
報導來源 | 聯合報 |
報導內容 | 競賽吸引全國國中、高中職及大專院校師生組隊報名,從全國2300名參賽者中選出佼佼者,各組別得獎隊伍除了可獲頒教育部獎狀外,還可獲得由教育部及經濟部提供的150萬元總獎金。 教育部表示,今年從入選作品可窺見各專長領域團隊的巧思,例如大專「在地實踐組」中,台東大學團隊的「地熱產業結合物理式儲能電力緩衝系統」,便結合台東在地溫泉特色,運用深層海水、地熱資源的溫差發電製作儲電裝置。團隊希望透過這樣的研究,提升電池的科技應用面,降低環境污染,達到成本控制、就地取材等加值運用。
此外,為因應台灣水資源缺乏問題,今年「國中組」也帶來許多實用的作品,例如台中市立中平國中團隊以「雨撲滿」、「蝦菜共生」及「滴灌」的三合一概念,設計出「節水種植養殖調節系統」。該作品運用溼度計及捲黑網馬達來控管澆灌植物的水量,並在上方加載太陽能面板,作為可供電到此裝置的蝦菜共生過濾馬達,且滴槽設計能去除水的酸性物質。除了能循環運用水資源,還可降低室內溫度、減少肥料使用。 |